端午节的来历作文两篇
【第1篇】
“五月五,是端阳,门插艾,香满堂,吃粽子,洒白糖,龙船下水喜洋洋。”甜甜的童声将我带回到三千多年前的汨罗江边。
农历五月初五这天,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走在江边,滔滔的江水更增添了他的忧愁,真是: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”。屈原低着头想着自己悲惨的遭遇:受到小人的排挤,使他满腔的报国激情无法施展。此时的赵国,已是风中之烛,只要秦国出兵,它将面临灭亡的悲剧------,而自己,贬官至此,对强大的秦国只能望而止步。想着想着,他渐盟死意,一句“世人皆浊唯我清,世人皆醉我独醒。”将他的愁思抒发得得淋漓尽致,他,毅然投入江中!
顿时,江面溅起几多浪花——,当人们知道后竞相划船去找寻屈原,希望能将他救起,人们一路追到洞庭湖,但还是没能留住屈原。他走了,但他的灵魂将会坚守着赵国,坚守着他热爱的那片土地。
也就是从那时起,端午节时便有了赛龙舟的风俗。之后,人们每逢五月初五,就把祭米洒入江中,以免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。东汉时,又有传说,屈原托梦给一个人说:“人们投入江中的祭米都被蛟龙夺走了,今后若是再祭我,就用竹筒包住祭米,再系上彩带,蛟龙最怕彩丝!”于是,人们使用艾叶裹祭米,做成粽子,虽然不再投入江中,但是五月初五用五色彩线纪念屈原,这种寓意,千百年长留人间。
但端午节过得多了,讲究也就多了,粽子也有了更多的含义,圆形粽子代表天,方形粽子代表地,天地合一,大吉大利,我想,这也许就是对屈原的一种美好的祝愿吧!
中华文明历史悠久,风俗也很多,让我们带着对端午节无限遐想,期盼端午的来临吧!
【第2篇】
大家一定知道农历五月初五,这天是我国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吧!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,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吃粽子、赛龙舟、喝雄黄酒。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
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,他一直以来都受到当时楚王的重用,一心想让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,可是昏君楚王却听了奸臣的话,把屈原消职流放,在流放中,屈原听说楚国的'都城被敌人占领,百姓遭难,他很悲愤,五月初五这一天,他来到汨罗江边,便抱着一块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去。楚王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才醒悟过来,可是为时已晚,我们伟大的屈原,已经跳江死了几个钟头了,连个尸体都捞不到。人们为了不让屈原的灵魂饿了,便将饭菜倒入江中,又害怕江中的鱼、虾将饭菜吃掉,就在饭菜外面包上叶子,把粽子扔到江里,希望江里的鱼、虾不要伤害屈原的遗体。从此以后,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就留了下来。如今,粽子在讲究饮食文化的中国人的巧手经营下,不论是造型还是原料,都有了很大的变化。
后来人们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,将乘小舟打捞尸体和用叶子包饭,转变成了现在的赛龙舟和吃粽子。每到端午节,有些地方人们会家家户户在门上插:菖蒲、艾叶、石榴花、蒜头、龙船花(“五端”)。还要用红、黄、蓝、白、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、手腕或足踝上,称为长命缕。待到中午就可以大饱口福了:黄鱼、黄瓜、黄鳝、咸鸭蛋、雄黄酒(“五黄”)。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。
又是一年端午,又是一年粽叶飘香,华夏大地处处洋溢着温馨,炎黄子孙陶醉在屈原的不朽精神中。真可谓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船的鼓声,有岸的地方就有楚歌。在这个粽叶飘香的季节里,我们走得更稳,更坚定,无往不胜。只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,那就是爱中国!